当前位置:首页  学科平台  科研成果

曹晓华教授课题组发表“文字加工与面孔知觉关系”系列成果

[来源]:人员机构[日期]:2022-03-15[访问次数]:14

阅读是一项需要大量训练的复杂知觉技能,其影响非语言视觉刺激的加工。但对于文字学习与面孔加工之间的相互影响我们知之甚少。曹晓华教授课题组近年对此科学问题做了系列探讨。近期,曹晓华教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现柏林洪堡大学博士生马晓莉于2022年在Psychophysiology发表论文Does learning different script systems affect configural visual processing? ERP evidence from early readers of Chinese and German。此研究探讨不同的阅读文字系统(德文vs. 汉字)的视觉需求如何影响面孔加工。本研究中招募了二年级的德国和中国儿童,实验材料包括面孔、穆尼面孔 (Mooney face) 和涂鸦 (doodles),,对面孔整体加工绩效进行脑电测量。结果发现,中国儿童比德国儿童对面孔和穆尼面孔表现出更强的N170激活。这个结果表明,汉字系统的阅读习得比字母文字系统的阅读习得更明显地促进了神经认知系统对面孔整体加工的调节。汉字是方形,复杂的空间结构,中文的阅读可能使神经认知系统更偏向于对汉字进行整体分析。中国儿童在阅读习得过程中大量接触汉字,这种整体加工经验的积累可能越来越多地将儿童的视觉系统调整为整体加工,因此与德国儿童相比,中国儿童对面孔和穆尼面孔表现出更大的N170激活强度。

课题组硕士研究生,现同济大学博士生杨琪于2019年在 Acta Psychologic发表论文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ce configural effect in illiterates and literates此研究比较了中国文盲和识字者在面孔加工能力的差异。结果发现,文盲的面孔空间构型加工比识字者差。这种敏感性差异在房屋加工上也同样存在。该研究为儿童时期的文字习得能力如何重塑对成年后面孔加工能力提供了新的见解。

最近,在多国研究者共同出版的《Multilingualism - Interdisciplinary Topics》专著中,曹晓华课题组参与撰写了“The Role of Multilingual Script Systems in Face Processing”一章。此章述评了文字经验与面孔加工的关系、跨文化成人的面孔加工、双语/多语环境儿童面孔加工等相关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了语言调节注意假说,来解释文字与面孔加工的关系。具体而言,在口语交流中,不同语言发音异同可能影响听话者在说话者面孔上的注意分配;在书写过程中,文字的视觉特征可能重塑读者的注意分配。基于这一假说,我们提出未来可以通过训练文盲学习不同文字系统、在东亚文化下比较不同文字系统,以及分别训练人工语音和视觉字形,来探讨文字学习与面孔加工的关系。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