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下午,“尖峰卓越心理讲堂第七十四讲”邀请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郝宁教授,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团体创新活动的影响因素及脑-脑间神经互动机制》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opta足球数据中文版官网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汪俊教授主持,我院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100余人到场聆听了此次讲座。
郝宁教授的讲座分为三个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郝宁教授首先以创造力为切入点,逐个介绍了创造力的定义、量级、创造力研究的4P模型和创造力思维的阶段理论。随后郝宁教授引入了团体的概念,进一步介绍了团体创造力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团体创造的认知-社会-动机模型,探讨了结构因素、过程因素和情境因素在团体创造表现作用背后的交互式认知过程及脑-脑间神经互动特征,并以相关超扫描技术的介绍回答了脑-脑间神经互动机制的研究方法的问题。近年来,有关超扫描的研究成果丰硕,郝宁教授指出,超扫描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在创造力领域里得到广泛运用。
第二部分,郝宁教授介绍自己团队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探索团队成员互动模式、交流形式、反馈评价、投入程度、成员能力构成和性别构成、以及非言语因素等对团体创造活动过程及表现的影响。郝宁教授为我们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这些效应背后的脑-脑间神经互动机制,所述研究丰富精彩,予人启迪。
第三部分,郝宁教授分享了自己对于团体创造力研究的想法。在有关团体创造力研究的总结介绍中,郝宁教授首先肯定了研究团队在当前研究领域内的成果,随后对团体创造力研究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指明了近红外超扫技术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强调了研究从相关到因果的必要性。此外,通过对生态化设计和超扫描多种技术手段结合的简要介绍,郝宁教授分享了在研究工具和实验设计方面的独到见解,对我们进行相关研究有极大的启发性。
在最后的讲座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参与,针对讲座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困惑,郝宁教授也逐一进行细致的解答。本次讲座展现了团体创造力研究开展的方法、前沿内容,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次极具启发性和先进性的学术体验。
文字|戴婷慧
图片|唐心怡